近年来,青阳县杜村乡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,把志愿服务作为提升基层治理成效的重要一环,积极汇聚社会各界力量,充分融合基层治理和志愿服务,有效激发了基层治理的新动能。
小庭院大讲台,“三变式”宣讲聚民心。变“会议讲”为“户外学”。坚持“群众在哪里,宣讲阵地就在哪里”,打破空间限制,打造“庭院课堂”“凉亭学习角”等有特色、有特点的“学习打卡地”。通过“固定+流动”“线下+线上”宣讲模式,推动教育资源下沉和学习课堂前移,在群众“家门口”搭建随时讲、随时听、随时学习交流阵地。变“一人讲”为“大家说”。广泛吸纳优秀党员、乡村振兴带头人、劳动模范等不同领域、不同行业的宣讲志愿者,组建11个“分众式”的宣讲团队。通过独特“微”视角,把道理讲准、讲实、讲新,形成了“人人当老师、个个做学员、相互为听众”的教学模式,实现了学习教育由“灌输式”变为“互动式”。变“小载体”为“大学校”。宣讲内容采取“组织选题+群众视角”的方式,围绕党的创新理论、乡村振兴等主题,让多样化的“小课堂”转变为党员群众学习的“大学校”。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家乡“土话”,使讲话精神、形势政策宣讲由“单一教育”变“生动说唱”,将党课宣讲带入农家书屋和田间地头,截至目前,开展进工厂车间、进田间地头等宣讲活动200余次,累计受众达2万余人次。
小活动大融合,“三做好”助力树新风。做好“统筹文章”。整合文化资源,梳理乡土人才80余名,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,精心策划并实施了“中秋节送温暖活动”“重阳节文艺演出”“迎新春送春联”等一系列文化活动,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。做好“结合文章”。结合党建、文旅等重点工作,积极申报非遗项目和非遗传承人,打造“非遗展示馆”“旅游驿站”等展示平台,以内涵丰富、寓教于乐的非遗展示及宣传教育活动,讲好杜村文化“活”态传承故事。做好“宣传文章”。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优势,乡党委将康养文化、民俗文化、农耕文化等多元文化元素有机结合,推出了“山地自行车越野挑战”“农耕文化节”等一系列特色文体品牌活动并通过微信号、视频号进行广泛宣传。让广大党员群众在耳濡目染中品味清风、正心修身。
小需求大民生,“志愿红”服务促共治。开展“先锋亮牌”。以党员1+1亮牌工程为依托,划分141个服务区,组建了141支党员志愿服务队。各服务区紧密联系实际,常态化地开展人居环境整治、政策宣传、关爱留守儿童等系列志愿服务活动。通过先锋示范的引领作用,有效激发村民自觉维护文明形象的内在动力。塑造“志愿品牌”。整合新时代文明实践、妇联、团委等各类志愿服务志愿力量,按照不同领域和活动类型,精准发力。先后聚焦关爱老年人、卫生清洁及法律援助等多个重难点领域,成功打造了“美村美户”‘红’扬法治 ‘光’庭大众”“情系桑榆 情暖夕阳”等18个具有特色的服务品牌。以品牌力量赋能社会共治。坚守“为民底牌”。明确“我为群众办实事”,多形式开展惠民生、解民忧、暖民心志愿服务活动,定期开展爱心义剪、爱心义诊等帮扶服务,及时收集群众困难诉求,耐心解答政策疑惑,助力群众解决代购物资、代缴医保、代缴养老保险等生活难题,切实打通关心群众、服务群众“最后一米”,为基层治理不断“升温着色”。(吴津晶)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